编者按:为深入推进质量文化建设,提升教育教学水平,366英国上市公司官网推出“质量文化大家谈”系列访谈。本期我们聚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,专访陕西省高层次人才、管理科学与工程教指委委员薛俭教授。薛俭教授曾获陕西高校社科一等奖、省哲学社科二等奖。在本次访谈中,薛俭教授分享其将质量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思考与经验。
记者:未来在提升学院整体教学质量,打造具有经管特色的质量文化品牌上,有怎样的战略布局?
薛俭:366英国上市公司官网始终以培养适应未来“数智思维”复合型商科人才为核心使命。为系统性提升教学质量、强化经管学科核心竞争力,我院将以“数字化、国际化、产教融通”为战略支点,构建具有经管特色的质量文化品牌,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:
1.学科交叉融合创新,重构知识体系
 我们正推动“专业+数字化+行业认证”的融合培养模式,例如会计学计划融入智能财务(RPA、大数据审计)、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报告等前沿内容,并与CPA/ACCA等国际认证衔接;数字经济专业强化数字化营销(直播电商、用户行为分析)、全域运营等实战能力培养;人力资源专业引入组织诊断工具,培养“数据驱动型HR”。
以数字化赋能教学,打造智慧课堂。我们正建设“智慧经管实验室”,引入虚拟仿真教学平台(如企业沙盘模拟、财务大数据分析系统)和商业数据库(Wind、CSMAR等),让学生接触真实商业数据,提升分析能力,鼓励教师申报“人工智能+课程思政课程项目”。我们与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共建“美林数据班”,推动企业高管、行业专家进课堂,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。
2.深化产教融合,提升实践教学质量
设置实战化课程,例如,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品牌策划,会计专业学生模拟上市公司财报分析。建立实习-就业直通车,优秀实习生可优先获得合作企业offer,提高就业质量。鼓励教师申报示范性特色课程。成立“美林数据班”,通过“引库、引器、引智”推动课程创新,通过“三优”优先推动学生就业,培养适合个性化发展的优质人才,通过科研协同攻关、人才生态共建,探索产教融合长效机制。
3.动态质量监控体系,数据驱动决策,质量评估立体化
三维评价模型:构建“学生成长值(GPA+技能证书)”“教师创新值(科研转化+教学创新)”“课程热度值(选课率)”量化指标体系。整合教务、学工、就业数据,生成“学生能力雷达图”“学科健康指数”可视化驾驶舱。
预警响应机制:针对低效课程(如连续两年选课率<60%)、教学事故等启动红黄牌整改流程。
我们不仅关注教学,更注重品牌影响力。举办“教育教学论坛”,邀请知名企业家、校友分享实战经验。
记者:您觉得学生评价中哪些指标(如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课堂氛围等)对您的教学改进最有帮助?您是如何根据学生评价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的?
薛俭:作为高校教师,我认为学生评价中以下几个维度的反馈对教学改进最具参考价值:
 1. 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反馈
学生对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关联度的评价,对知识前沿性和深度合理性的建议。学生可以评价课程内容是否深入浅出,是否既涵盖了基础知识又适当拓展了前沿知识。例如,在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中,学生可能会反馈教师对理论知识讲解得非常透彻,同时还能结合实际案例介绍该理论在行业中的最新应用,这说明内容深度和广度把握得较好。
2. 学习体验的质性反馈
主要是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和学习负担的合理性评估。
我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利用这些反馈改进教学:
首先,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。除了期末评估外,在学期中设置3-4次阶段性问卷,及时收集学生对当前教学的真实感受。
其次,采用内容更新程度的改进策略。例如:当多数学生反映案例陈旧时,会更新企业案例;发现互动不足时,会增加小组研讨环节;针对理解难点,会调整讲授方式和补充辅导。
最后,注重差异化调整。对建设性意见会重点采纳,但对个别极端评价会结合教学实际理性看待。每次调整后都会通过后续评估验证改进效果。
这种基于学生反馈的持续改进机制,既尊重了学习主体体验,又保证了教学改革的科学性。